哈喽,大家好~
快乐的周末已过去,周一的夜晚,跟大家聊聊一部台湾电影。
许多人从这部电影里看到情欲、偷窥、阶层差距。
但更多的是看到底层人民的困境,原来有的人,光是活着,就已经耗费了巨大的气力。
而有的人,连死都没资格。
《大佛普拉斯》
这部电影上映于2017年,豆瓣评分8.7,是当年的电影口碑榜top级别。
影片来源于导演黄信尧在2014年拍摄的短片《大佛》,短片在电影节获奖以后,台湾另一知名电影人钟孟宏(作品《阳光普照》)就邀请黄信尧,改一个长片。
于是就有了《大佛普拉斯》,大佛plus。
言归正传,让我们一起看看,一个擅长拍纪录片的导演,是怎么做到,拍剧情片也能拍得这么深入人心。
电影的主人公是两个小人物。
雕塑厂看大门的菜埔(闽南语里的萝卜干),和捡垃圾为生的肚财(肚脐的意思)。
菜埔的生活相当无聊,他的正职是保安,副业兼职打鼓。
因为贫穷而卑微,总是被乐队指挥欺负,他也从不还手。
每天唯一的乐趣就是等待夜黑后,好朋友肚财悄悄溜进工厂,带着黄色杂志,两个人一番性想象来满足需求。
肚财的生活比菜埔强不了一点,他每天就只能吃得起一顿饭。
偶尔的宵夜都是超市扔掉的过期食品。
他们的生活是黑白的,而他们想象中的有钱人的生活,则是五彩缤纷的。
这个有钱人就是菜埔的老板,黄启文。
因为当地要开发一个大佛园区,因此要举办法会,启文的雕塑厂承接了造佛像的工作,他也由此和政界人士搭上关系。
佛像的身体和佛头早已完工,就剩下了佛头焊接的工作。
一次偶然,菜埔和肚财开始偷看老板汽车的行车记录仪视频。
与他们黑白枯燥的生活不同,启文的生活相当“有趣”。
不是跟Gucci约会,就是睡女大学生Nancy。
反正不是在风流,就是在风流的路上,菜埔和肚菜对此相当向往。
虽然大部分的时间,通过行车记录仪,菜埔和肚财只能看见永远向前的道路。
但是这种短暂的欢愉,好像通过那个小小的屏幕,也嫁接到了他们的世界。
诚然,这种偷窥,不仅满足了他们对有钱人世界的想象,更凸显了当下台湾社会的阶层差距。
在一个雨夜,事情有一点不同。这点不同却改变了肚财的命运。甚至是,让他没命。
黄启文原先有一个情人,叶女士。
大概是年岁已长,却转正无望,叶女士希望最后能敲诈一笔。她知道黄启文诸多秘密。
比如,玩弄女人无数的黄启文,其实是个gay,很在意外表的他,早就秃了头,一直戴假发。
而这些,透过行车记录仪,全部暴露给了两个小人物。
其实知道了老板的这些私事,也不会有致命的危险。
可是,当得知黄启文在佛像的面前,杀掉了叶女士,还把尸体藏进了佛像里,那又是另外一番心境了。
菜埔和肚财都很后悔,他们没想过报警,因为警局和法院都是有钱人开的。
他们产生了自我怀疑,到处求神拜佛,企图从迷信中得到救赎。
他们很想发问:为什么我要知道这些?
不知道就不会承受被发现的焦虑和煎熬。
然而没过多久,肚财就出了事,警察说他酒驾,导致意外身亡。
可是熟悉肚财的人都知道,他从不喝酒。
就算有钱买酒,也远没有足够喝醉的钱。
事实就是如此荒诞。
但叶女士失踪的事情,还是让黄启文去警局走了一遭,只是还没到被审讯的阶段,就被副议长保释,副议长指着警察局领导的头说,你不去抓坏人,竟然还把对社会如此有贡献的大好人抓进来。。。。。
结果警局只能放人。
而曾经什么事情都没做的肚财,在运输垃圾的途中,就被警察逮捕过一次。
扣留了他为生的摩托车,从他身上实在是榨不出油水来,就把他放了。
这两个片段的对比,有种荒诞的悲凉感,穷人有时候连活着都是错。
黄启文对付菜埔的手段和肚财不同,他将财埔病重老母安排了床位,进行了治疗。
这下子,寡言的菜埔更是什么也不会说了。
只是可怜肚菜,在吃那碗价格低廉的面会菜时,不会想到那将是他生命里最后的一餐。
结尾时,法会如期举办,无数的信众面对着大佛,虔诚的祷告,而看似纯洁的大佛身内,却装着一具尸体。
这实在是很荒谬,有种宿命般的讽刺感。
这部影片是导演第一部剧情片,他的拍摄手法很高超,适当的旁白,黑白和彩色的反差对比,都彰显了这部电影中的纪录片和剧情片元素相结合的艺术水平。
除了颜色对比,生活处境对比,以及对性的想象和占有,都是一种权力的体现。
作为上等人的启文,他掌握着可以置换成性资源的权力。
而下等人的菜埔和肚菜,只能通过观看黄色杂志和行车记录仪里传来的声音,去满足需求。
这本身就是巨大的阶级差距。
众生皆苦,是这部影片要传达的另外一种观点。
除了菜埔、肚菜,还有商店收银的土豆,流浪汉释迦,他们的生活比菜埔和肚财没差。
释迦全片就一句台词,他没有情绪,也从不愤怒,这大概也是导演想要传达的“佛性”吧。
信众在虔诚的拜佛,佛却冷眼观世界。
也可能你信的佛,本就不是佛,你信的是自己的心。
旧片新知,常看常新。我们下期见~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