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
快樂的週末已過去,週一的夜晚,跟大家聊聊一部臺灣電影。
許多人從這部電影裡看到情慾、偷窺、階層差距。
但更多的是看到底層人民的困境,原來有的人,光是活著,就已經耗費了巨大的氣力。
而有的人,連死都沒資格。
《大佛普拉斯》
這部電影上映於2017年,豆瓣評分8.7,是當年的電影口碑榜top級別。
影片來源於導演黃信堯在2014年拍攝的短片《大佛》,短片在電影節獲獎以後,臺灣另一知名電影人鍾孟宏(作品《陽光普照》)就邀請黃信堯,改一個長片。
於是就有了《大佛普拉斯》,大佛plus。
言歸正傳,讓我們一起看看,一個擅長拍紀錄片的導演,是怎麼做到,拍劇情片也能拍得這麼深入人心。
電影的主人公是兩個小人物。
雕塑廠看大門的菜埔(閩南語裡的蘿蔔乾),和撿垃圾為生的肚財(肚臍的意思)。
菜埔的生活相當無聊,他的正職是保安,副業兼職打鼓。
因為貧窮而卑微,總是被樂隊指揮欺負,他也從不還手。
每天唯一的樂趣就是等待夜黑後,好朋友肚財悄悄溜進工廠,帶著黃色雜誌,兩個人一番性想象來滿足需求。
肚財的生活比菜埔強不了一點,他每天就只能吃得起一頓飯。
偶爾的宵夜都是超市扔掉的過期食品。
他們的生活是黑白的,而他們想象中的有錢人的生活,則是五彩繽紛的。
這個有錢人就是菜埔的老闆,黃啟文。
因為當地要開發一個大佛園區,因此要舉辦法會,啟文的雕塑廠承接了造佛像的工作,他也由此和政界人士搭上關係。
佛像的身體和佛頭早已完工,就剩下了佛頭焊接的工作。
一次偶然,菜埔和肚財開始偷看老闆汽車的行車記錄儀影片。
與他們黑白枯燥的生活不同,啟文的生活相當“有趣”。
不是跟Gucci約會,就是睡女大學生Nancy。
反正不是在風流,就是在風流的路上,菜埔和肚菜對此相當嚮往。
雖然大部分的時間,透過行車記錄儀,菜埔和肚財只能看見永遠向前的道路。
但是這種短暫的歡愉,好像透過那個小小的螢幕,也嫁接到了他們的世界。
誠然,這種偷窺,不僅滿足了他們對有錢人世界的想象,更凸顯了當下臺灣社會的階層差距。
在一個雨夜,事情有一點不同。這點不同卻改變了肚財的命運。甚至是,讓他沒命。
黃啟文原先有一個情人,葉女士。
大概是年歲已長,卻轉正無望,葉女士希望最後能敲詐一筆。她知道黃啟文諸多秘密。
比如,玩弄女人無數的黃啟文,其實是個gay,很在意外表的他,早就禿了頭,一直戴假髮。
而這些,透過行車記錄儀,全部暴露給了兩個小人物。
其實知道了老闆的這些私事,也不會有致命的危險。
可是,當得知黃啟文在佛像的面前,殺掉了葉女士,還把屍體藏進了佛像裡,那又是另外一番心境了。
菜埔和肚財都很後悔,他們沒想過報警,因為警局和法院都是有錢人開的。
他們產生了自我懷疑,到處求神拜佛,企圖從迷信中得到救贖。
他們很想發問:為什麼我要知道這些?
不知道就不會承受被發現的焦慮和煎熬。
然而沒過多久,肚財就出了事,警察說他酒駕,導致意外身亡。
可是熟悉肚財的人都知道,他從不喝酒。
就算有錢買酒,也遠沒有足夠喝醉的錢。
事實就是如此荒誕。
但葉女士失蹤的事情,還是讓黃啟文去警局走了一遭,只是還沒到被審訊的階段,就被副議長保釋,副議長指著警察局領導的頭說,你不去抓壞人,竟然還把對社會如此有貢獻的大好人抓進來。。。。。
結果警局只能放人。
而曾經什麼事情都沒做的肚財,在運輸垃圾的途中,就被警察逮捕過一次。
扣留了他為生的摩托車,從他身上實在是榨不出油水來,就把他放了。
這兩個片段的對比,有種荒誕的悲涼感,窮人有時候連活著都是錯。
黃啟文對付菜埔的手段和肚財不同,他將財埔病重老母安排了床位,進行了治療。
這下子,寡言的菜埔更是什麼也不會說了。
只是可憐肚菜,在吃那碗價格低廉的面會菜時,不會想到那將是他生命裡最後的一餐。
結尾時,法會如期舉辦,無數的信眾面對著大佛,虔誠的禱告,而看似純潔的大佛身內,卻裝著一具屍體。
這實在是很荒謬,有種宿命般的諷刺感。
這部影片是導演第一部劇情片,他的拍攝手法很高超,適當的旁白,黑白和彩色的反差對比,都彰顯了這部電影中的紀錄片和劇情片元素相結合的藝術水平。
除了顏色對比,生活處境對比,以及對性的想象和佔有,都是一種權力的體現。
作為上等人的啟文,他掌握著可以置換成性資源的權力。
而下等人的菜埔和肚菜,只能透過觀看黃色雜誌和行車記錄儀裡傳來的聲音,去滿足需求。
這本身就是巨大的階級差距。
眾生皆苦,是這部影片要傳達的另外一種觀點。
除了菜埔、肚菜,還有商店收銀的土豆,流浪漢釋迦,他們的生活比菜埔和肚財沒差。
釋迦全片就一句臺詞,他沒有情緒,也從不憤怒,這大概也是導演想要傳達的“佛性”吧。
信眾在虔誠的拜佛,佛卻冷眼觀世界。
也可能你信的佛,本就不是佛,你信的是自己的心。
舊片新知,常看常新。我們下期見~
0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