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今年Indiewire評選出的年度最佳影片,我們從中挑選了幾部,重新拆解那些觸動人心的瞬間。
NO.1
《五分錢男孩/鎳幣男孩 / 尼克男孩》
Nickel Boys
回到被遺忘的歷史現場,這部電影帶著沉重的使命感。
將碎片化的記憶、想象與檔案材料拼接成一部"記憶的實驗錄"。
從畫面到敘事,導演試圖模擬主觀鏡頭,但每個視點的切換卻在強調情緒上略顯刻板,甚至讓角色的"眼睛"變成了一種機械的存在。
最讓人意外的是結尾處的反轉,雖然不夠自然,但卻讓人不禁反思。
歷史真的能夠被還原嗎?
抑或所有真相都只是一場註定混亂的重構?
NO.2
《熒幕在發光/我看到電視發光 / 怪奇粉紅物語(臺)》
I Saw the TV Glow
這是一部剖析孤獨與現實的絕望之作。
故事的主人公始終無法擺脫困境,看似是在追求自由,卻最終發現自己始終停留在原地。
導演用壓抑的色調和極簡的對白,讓觀眾切身體會到那種"看不到盡頭"的窒息感。
我們都渴望擺脫生活的羈絆,但現實往往提醒我們:有些牢籠無法開啟,因為它們根植於我們的內心深處。
NO.3
《瘋狂的麥克斯:狂暴女神/芙莉歐莎:瘋狂麥斯傳奇篇章(臺) / 芙莉歐莎:末日先鋒傳說(港)》
Furiosa: A Mad Max Saga
影片以一種酣暢淋漓的方式,徹底顛覆了廢土世界的父權邏輯。
一棵從男人身體中滋生的桃樹,象徵着新生與希望,而果實的成熟則為女性解放立下了誓約。
即便在混沌的廢土之上,導演依然用精妙的影像語言宣告:權力的結構可以被擊碎,壓迫的迴圈終將被打破。
這不僅是一部動作電影,更是一部反思權力與自由的哲學寓言。
NO.4
《挑戰者》
Challengers
這部電影看似是一個簡單的3P故事,卻被導演用剪輯和音樂包裝成了一場懸疑感十足的視覺盛宴。
瓜導一向以性暗示見長,但這次直接進階為"性明示",讓影片充滿現代快餐的味道。
然而,影片的核心並不在情慾,而是隱藏著一個同性情感的故事線。
女主雖然表面上掌握主導權,但實際上,她只是這場情感遊戲中的棋子。
故事的核心,反而是對情感與權力關係的重新解讀。
NO.5
《寺宇之間》
Between The Temples
師生關係與年齡差,這些標籤看似敏感,卻在電影中被處理得格外細膩和真實。
這不是一場單純的禁忌之戀,而是一段關於靈魂共鳴的旅程。
主角的表演充滿了張力,他們的化學反應讓觀眾很容易忽略文化與宗教背景的複雜性,而專注於情感的流動。
整部電影是一場奇妙的旅程,將奇怪的開始轉變為令人心動的情感戲劇。
NO.6
《酷兒》
Queer
影片的前半段聚焦於兩位主角之間的張力。
一個是急切而熾熱的眼神,一個是冷漠而疏離的身姿。
後半段,當主角深入南美試圖破解人性的謎團時,電影的視角也隨之變化。
從gay bar的設計到對放逐享樂的討論,影片以一種獨特的安靜氛圍,打造出屬於酷兒社群的避風港。
這不僅是一部關於慾望的電影,更是一部關於尋找歸屬感的情感探索。
NO.7
《閉上眼睛/告別的凝視(港) / 雙眼之間(臺)》
Cerrar los ojos
維克多·艾里斯的作品從不喧囂,卻能在無聲中震撼人心。
他透過平靜的敘事風格,把所有情感濃縮到"獨一無二的手勢"中。
影片結尾的情緒爆發如同一場暴力的釋放。
正是這種"瞬間的永恆",讓我們一次次回到電影院,尋找失落的自我。
NO.8
《二號陪審員》
uror #2
一開始,這部電影看似是《十二怒漢》的變體,聚焦於一個白人男性的自我救贖。
然而,真正的轉折點並不在他身上,而是屬於另一位角色。
在困境的鋪墊下,意料之外的情感弧光顯得更加真實且令人信服。
這是一部從具體情境中昇華出來的故事,它的力量在於,所有意外都並非刻意,而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
NO.9
《好孩子/露營悄悄話(臺) 》
Good One
影片塑造了一個靈動女孩初入世事的成長故事,帶著冒犯與無視的雙重考驗。
那些溫暖的小空間——森林、老房子、虛構的波斯語區,看似是精巧的童話背景,但實際上,它們只是一種偽裝,掩蓋了影片敘事上的狹隘性。
但這部電影的想象力顯得保守且收縮。
不過,它也提醒我們,電影不該僅滿足於短暫的美好,而應擁有足夠的勇氣去挖掘更深層次的情感與可能性。
NO.10
《粗野派/粗獷派建築師(港/臺) / 野獸派 / 粗野主義者》
The Brutalist
這部電影並不是一部傳統的傳記片。
它的敘事方式鬆散而大膽,完全拋棄了規整的時間線,
取而代之的是一連串情緒化的瞬間和視覺奇觀。
導演透過一座建築工程和一個愛人的糾葛,勾勒出戰後猶太民族史在美國的投影。
與此同時,影片雖然片中充滿了破碎感,但那種內在的凝聚力依然讓人無法移開視線,堪稱一部野心勃勃且深刻的電影詩篇。
以上,祝觀影愉快。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0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