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給大家介紹日本的新年習俗時,有不少小夥伴好奇,日本過的到底是陽曆新年還是農曆新年呢?其實日本和很多其他國家一樣,在每年的1月1日歡慶新年。不過大家知道嗎,日本人以前也是使用農曆,過農曆新年的。本期就來給大家講講,日本曆法的變遷。
什麼是“太陰太陽曆”?
人類計算年、月、日的方法大多與太陽和月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很多文明的歷法都是結合了太陽和月亮的執行規律來制定的。比如把新月出現的日子作為每個月的開始,按照1日,2日,3日的順序排列,再次出現新月的日子就是下個月的1日。不過按照這種方法進行計算,平均每個月約為29.5天,每年12個月大約354天,和我們現在說的每年365天約有11天的出入。而大家都知道,365天約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長,在這一週中四季正好輪換結束。時間一長,這兩種演算法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日期和季節會逐漸變得不同步。因此,每隔幾年,就會增加一個閏月,形成一個13個月的年份來進行調整。
這種曆法綜合了太陽和月亮的運動規律,因此被稱作“太陰太陽曆”,也叫“陰陽曆”。很多古代文明都採用過類似的歷法,中國小夥伴們熟悉的“農曆”就是一種陰陽曆。據說日本第一部曆法出現在飛鳥時代,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從最早傳入日本的“元嘉歷”開始,日本先後使用過從中國傳入的五種曆法。
歷史潮流的推波助瀾?
不過到了江戶時代,最後一部從中國傳入的“宣明歷”已經連續使用了八百年左右(862-1685)。長時間使用單一的歷法,會出現日期與天文現象不同步等問題。隨著天文學知識的增加,修改曆法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1685年,天文學家澀川純海在中國元代授時歷的基礎上,根據日本和中國的經度差進行測算,編制了日本第一部自編曆法“貞享歷”,也叫“大和歷”。後來幕府又對曆法進行過多次修訂。
明治維新(1868年)後成立的明治政府,爲了促進日本現代化,大力引進西方制度。1872年11月,明治政府宣佈廢除長久以來使用的太陰太陽曆,改為使用“太陽曆”。因此明治5年的12月3日直接變成了明治6年的1月1日,也就是西曆1873年的開端。
雖然在當時遭到了很多反對,但多虧了包括福澤諭吉在內的眾多學者的支援,努力普及陽曆的知識,才得以順利改制。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雖然現在日本所實施的行政命令是依照“陽曆”制定,但許多傳統節日活動,還是按照農曆的日期來進行的。比如之前給大家介紹過的五節句,原本應該是農曆的節日,現在日本就直接按照陽曆的相同日期進行慶祝,像是陽曆的5月5日會舉行端午節的活動。另外,在日本的一些地方現在也還會慶祝農曆新年哦。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mV7tHCbjyxtFK4tCDAdFuQ
0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