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31日,一個歷史性時刻在巴拿馬上演:
美國國旗緩緩降下,巴拿馬國旗首次高高升起成為運河區唯一的標誌,現場的巴拿馬人民激動不已,歡呼聲此起彼伏。
時光流轉至25年後,美國候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言論讓這條跨洋航道的主權問題再次成為焦點。
特朗普抱怨美國船隻使用運河的費用過高,暗示如果不改變現狀,他將要求巴拿馬運河“完全迅速地歸還給美國”。
對此,巴拿馬總統何塞·勞爾·穆利諾在社交媒體上堅定迴應:“運河的每一平方米將繼續屬於巴拿馬。”
那麼,巴拿馬運河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呢?
1、巴拿馬宣佈獨立
自16世紀以來,連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通道一直是眾多歐洲移民者們的夢想,此前唯一的途徑是繞過智利南部的麥哲倫海峽,這意味著漫長的航程和惡劣的天氣。
19世紀,有人嘗試穿越當時屬於哥倫比亞的巴拿馬地峽,把其比喻為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的新通道。
當時,哥倫比亞剛結束一場內戰,國內政治十分緊張,美國作為一個新興強國已經控制了波多黎各和古巴,將哥倫比亞的內部危機視為一個機會,提出支付4000萬美元以獲得運河建設的特許權。
後來,哥倫比亞政府突然反悔拒絕該提案,認為這違反了國家主權。
沒辦法,運河還得休,美國開始支援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並警告若進行軍事報復,美國將介入。
至此,巴拿馬於1903年11月3日宣佈獨立。
2、被迫分裂的國家
巴拿馬獨立後,兩國簽署條約,巴拿馬授予美國對運河相關區域的永久特許控制權,美國則保證巴拿馬的獨立並支付1000萬美元的賠償。
1913年工程完成後,蒸汽船“安康號”(Ancón)成為第一艘穿越該水域的船隻,象徵着運河向世界的開放。
但緊張局勢很快出現,實際上這個國家被物理上分為兩部分。
數千名美國人及其家人居住在這個區域內,依照自己的法律生活,同時在1914年啟用的運河上工作。
運河區的居民(zonians)與巴拿馬當地居民之間幾乎沒有接觸,後者在沒有特殊許可的情況下無法進入該地區。
巴拿馬人的不滿情緒逐漸加劇,最終導致多次示威活動,要求結束美國在那裏的存在並歸還運河。
3、國家主權抗議遊行
1958年,一群大學生髮起了主權行動,他們和平地在官方屬於美國的領土上插上75麵巴拿馬國旗。
次年,愛國遊行爆發,發起者邀請巴拿馬人民手持國旗進入運河區。
這場遊行起初是和平的,但當抗議者被禁止進入該地區時,巴拿馬人與警察之間爆發了衝突,造成數十人受傷。
這次遊行事件直接導致當時的巴拿馬總統羅伯託·基亞里與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達成共識,規定兩國的國旗應在運河區的民用區域內飄揚。
然而,當該協議應該生效時(1964年1月1日),運河區的居民無視區長的命令,拒絕升起巴拿馬國旗。
八天後,數十名來自巴拿馬國立學院的學生攜帶校旗前往運河區,要求在當地的巴爾博亞高中升起他們的旗幟。
然而,一些美國警察進行暴力阻攔,這場對峙最終導致20多名抗議者喪生,數百人受傷,巴拿馬國旗也遭到褻瀆,這一事件隨後被稱為烈士日。
當時的總統羅伯託·基亞里對此作出迴應,暫停與華盛頓的外交關係,直到兩國簽署新的條約。
4、托裏霍斯-卡特條約
在那個黑暗的1月之後,美國與巴拿馬之間的談判正式開始,兩國同意任命特別大使來進行談判。
但直到1977年9月7日,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才與巴拿馬國民警衛隊指揮官奧馬爾·托裏霍斯簽署協議。
最終美國同意運河區的主權受巴拿馬法律管轄,並設定將跨洋航道所有權轉讓回巴拿馬的日期為1999年12月31日。
經過一段過渡期,就在世紀交替的幾天前,來自世界各地的官員抵達巴拿馬。
政府在巴拿馬城的不同地點設定巨型螢幕顯示著倒計時鐘,當總統米雷亞·莫斯科索在運河管理大樓升起巴拿馬國旗時,這次移交正式完成。
“巴拿馬,運河屬於巴拿馬人,我們終於實現了主權國家的完整。”總統在那天如是的說道。
0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