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倒閉潮正在席捲世界多地,而美國高校近年來“倒閉”現象更是層出不窮!

大學倒閉潮正在席捲世界多地,而美國高校近年來“倒閉”現象更是層出不窮!

大學倒閉潮正在席捲世界多地。而美國高校近年來“倒閉”現象更是層出不窮,不管是小型院校、私立大學,還是中等綜合性大學、公立大學都難以置身事外,遭受了衝擊。除常見的生源問題、財務問題,美國大學倒閉危機背後還有哪些深刻的背景......

“高校倒閉潮”席捲美國

一場美國大學的“倒閉潮”正在持續蔓延,許多高校已走到了“生存還是倒閉”的十字路口。

今年以來,美國已有多所百年曆史的高校宣佈閉校。韋爾斯學院在官網表示,學校因財務困難、入學率低無法維持運營,故決定在今年本學期結束後永久關閉。費城藝術大學的閉校緣由則包括入學率和收入下降以及成本增加。

位於美國阿拉巴馬州的伯明翰南方學院(Birmingham Southern College)則於今年5月31日關閉。儘管在關停前,伯明翰南方學院曾竭力透過一項3000萬美元的國家貸款計劃,但未成功。由於缺乏資金維持運營,董事會一致投票決定關閉這所擁有168年曆史的學院。

而知名大U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所在的威斯康辛大學集團旗下的三個分校區也官宣倒閉:密爾沃基分校校區(華盛頓)、豐迪拉克校區(奧什克什)、普拉特維爾裡奇蘭分校。

大學倒閉潮正在席捲世界多地,而美國高校近年來“倒閉”現象更是層出不窮!

圖源網路

除了在2024年關停外,也有美國高校選擇在未來一段期限內結束運營。

據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ilwaukee,UWM)校長馬克·莫尼在致員工和學生的一封信中表示,該校將在2025年春季學期結束時正式關閉。

高校關停潮出現的原因

美國倒閉潮的背後是個系統問題。它不僅是教育體系的危機,也是經濟和社會問題的整體體現。

01、出生率和就讀率下降掀起“蝴蝶效應”

出生率的走低、大學生源的銳減堪稱是掀起高校倒閉潮風暴的蝴蝶翅膀。

從出生率看,並非美國人不願生娃了,而是在一段時間內不愛生娃。

據美國70多年的出生率顯示,在2008年金融危機陰影籠罩下,那時美國人因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而降低生育意願。2018-2013年間,美國出生率急劇下降。而到2025年後,美國適齡高中生人數將持續減少,大學生生源也會縮減。

大學倒閉潮正在席捲世界多地,而美國高校近年來“倒閉”現象更是層出不窮!

圖:1950-2022年美國出生率走勢圖

圖源網路

據美國國家生命統計系統報告稱,2023年全美有359萬人出生,這一數字為197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美國總生育率(即每位女性生育的平均子女數)降至1.6左右,這是美國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最低紀錄。

大學倒閉潮正在席捲世界多地,而美國高校近年來“倒閉”現象更是層出不窮!

圖源:美國西部各州高等教育委員會(WICHE)報告

從地域看,尤其是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這兩個區域的學生人數下降幅度最大。

除生育率的下降和適齡入讀人口的縮減,美國大學入學率也在急速下降。據美國國家學生資訊中心資料顯示,美國2022年春季本科入學人數比上年同期減少66.2萬人,下降4.7%。全國學生清算所研究中心的最新資料表明,2024秋季學期,18歲新生的入學率下降了5%。這些資料基於截至2024年10月31日報告的140萬名18歲新生的入學情況。

其中,公立和私立非營利性四年制大學的入學率下降最為顯著,降幅超過6%。據《高等教育內部》(Inside Higher Ed)報道,在46個州中,平均降幅接近7%。

大多數美國高校依靠學費來維持運營,入學人數減少則意味著辦學經費縮減,致使學校面臨關停風險或選擇結束運營。

02、捉襟見肘的經費和預算短缺

生源減少尤其使得美國中小型高校或排名較低的大學遭受衝擊。學生都想升入名校,而知名度低且單一化的學校難免面臨入學率下降的情形。

其實從關閉的美國高校不難發現,這些高校通常具有類似特徵:規模小、私立、依賴學費而捐贈微薄,且入學人數下滑,無法擺脫運營困境。

據安永帕特儂諮詢公司2016年的報告,在學生不足1000人的大學中,77%面臨著三個問題:學費折扣過高;逾85%的收入依賴學費;獲得捐贈不足支出的三分之一。

在難以獲得捐贈或得到財政援助的小型私立院校,意味著學校基本上完全依靠學雜費作為經營資金,一旦入學率下降,這些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低、依賴學費的高校便深陷危機。

在財政危機下,如上文伯明翰南方學院因無法獲得財政援助關停的學校並非個例。據NCES近期釋出的報告顯示,2023-2024學年,共有161所有資格獲得聯邦財政援助的院校因關閉、合併或以其他方式失去援助資格。具體來說,共有73所院校關閉、17所院校合併、71所院校失去了聯邦財政援助資格。

03、學歷貶值,就讀高校意願降低

過去幾年,不少美國家庭和學生對上大學進行了反思,就讀高校的風向也悄然發生轉變。越來越多的家庭正在質疑四年制大學的價值,並對高等教育喪失信心。

2024年7月,美國蓋洛普和盧米納基金會發布的一項新調查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對高等教育喪失信心。32%的受訪者對高等教育沒有信心或信心不足,而這一數字在2015年首次調查中僅為10%。

2023年《華爾街日報》 和NORC釋出了一項民意調查顯示,自2013年以來,美國人對四年制學位價值的信心下降了近20%。大眾的擔憂主要在於學費過高導致讀書負擔加重,大學所教授的實用性技能不足等。

通常而言,多數高校提供的課程與勞動力市場脫軌,難以真正培養學生畢業後所需的技能。疊加通脹上升和政府資金減少等因素,美國高校預算捉襟見肘,不得不將高昂的成本轉移給學生。隨著學費上漲和學生債務增加,許多學生開始權衡傳統大學學位的價值。僅僅只是為找工作,大學學位難以幫助到部分家庭。

並非只有中國家長注重教育的價效比,美國家庭也一樣。當就讀大學溢價足夠大時,美國中產家庭仍會選擇大學學位。反之亦然,其教育投資則愈加理性。

另外,一些僱主正在透過技能來招聘,而非靠一紙文憑。在美國,眾多企業和機構取消某些職位對學位的要求。

LinkedIn2023年8月釋出的研究發現,2019年至2022年間,省略學位要求的職位釋出數量增加了36%。2023年,Intelligent.com對800家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45%的公司打算取消某些職位對學位的要求。這其中不乏IBM、埃森哲、戴爾、美國銀行、谷歌、達美航空等在內的知名大企業。

一些大企業還提供崗前培訓,帶薪實習、學徒計劃等,讓僱員實現學業和職場的雙向成長。這些均對傳統高校的教育價值提供了挑戰。

高校應對危機的主要舉措

在這場生存危機中,美國眾高校都在竭力應對挑戰。

01、選擇合併

面前關停風波,部分美國高校透過合併擺脫了困境。

例如在2020年疫情時,美國東北大學成立了專門併購的團隊,對美國和國外數十所陷入困境的大學進行價值評估和資產負債表審查。

美國東北大學合併了一所文理學院——米爾斯學院。該學院專注於婦女權利和性別平等,培養了多名知名藝術家和活動家,因逐年下降的入學率和財政危機,陷入運營困境。

合併後,東北大學遵從該學院傳統,關注歷史上被排斥或邊緣化群體的學生,並堅持女性領導力、公平性和機會的使命。東北大學米爾斯學院學生可以選擇東北大學的所有課程、校園和合作專案,畢業後文憑由東北大學頒發。

此次合併擴大了東北大學的生源,推動其課程多元化發展,也挽救了危機中的米爾斯學院。

這樣的案例在美國也愈加普遍。

02、降本增效,調整學費

人口下降也迫使部分高校調整戰略計劃,適應更緊縮的未來。爲了平衡預算,一些高校調整某些入讀率低的專業,或進行裁員等,實現降本增效。

克利夫蘭州立大學(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校長勞拉·布隆伯格(Laura Bloomberg)介紹,俄亥俄州的高中畢業生人數在2021年達到峰值後,大學入學人數自2018年以來一直在下降。

2023年,克利夫蘭州立大學因顯著的招生下降,面臨4000萬美元的預算赤字。2024年8月,該校透過買斷協議減少了50名教職員工,並解僱了14人。

而這樣的削減方案在美國也是層出不窮。

例如2024年5月,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聯合校區有383名員工接受了自願買斷提議,在夏天裁員10%。新罕布什爾大學、皇后學院、揚斯敦州立大學等10餘所美國高校,都相繼提出或實施了不同規模的裁員計劃。

而為應對財務危機,芝加哥大學不得不採取一系列緊縮措施,包括減少清潔服務、停擺部分研究所、削減學術專案和教職人員薪酬等。同時,芝加哥大學還透過擴招國際學生和轉學生來緩解財政壓力。

在以學生為買方的情形下,為吸引學生,也有眾的美國高校主動下調學費。據全美高校經營管理者協會調查,2017年至2018年,新生學費的平均折扣率首次高達49.9%。目前,美國許多學院的學費折扣率甚至遠遠超出警戒線。


不僅僅是美國,世界多地的適齡群體數量即將斷崖式下跌。在人口減少和競爭加劇的情形下,頂尖或老牌大學提供的學位教育價值不可代替,仍具有生源優勢,而二流和三流的院校面臨的挑戰尤為艱鉅,提高辦學質量無疑是應對生存的法寶。而當學生處於“買方市場”、具有更多選擇權時,高校積極調整戰略勢在必行,進行差異化、特色化發展。

:

0則評論

評論文章

您的電子郵件等資訊不會被公開,以下所有項目均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