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顧客,當您在餐廳時,請不要用刀切面包。這既不是一個實用的行為,也沒有效率,也更是不禮貌的。如果您想知道如何按照禮儀在餐桌上吃麪包,答案很簡單:用手掰開它。無論是在星級餐廳還是在戶外的洋薊節,你都不能碰餐刀。掰麪包是一種禮貌的行為。不,這與迷信無關。刀切面包就如同時尚界中將白襪子搭莫卡辛鞋一樣(注:傳統上穿莫卡辛鞋不穿襪子)。
掰麪包是一個古老的手勢
這條規則並不是偶然產生的。在中世紀,人們掰開面包並分享,用來作為交流的標誌。這不僅具有宗教意義 — — 基督教象徵主義非常熱衷於此 — — 而且具有人類意義:同伴,源自拉丁語cum panis,是指與你分享麪包的人。即使在古羅馬帝國時期,人們也會把整個麪包端上桌,用手掰開面包是一種公民行為,而不是粗魯的行為。為貴族餐桌服務的奴隸將其完整地獻上,就像祭品一樣。切割麪包會褻瀆其形式,而用手掰開它會升華其形式。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宮廷中,進餐儀式是精心設計的,人們以緩慢而戲劇性的方式掰開面包,幾乎是一種禮拜儀式。沒有面包籃,只有公用盤子。如果在十七世紀的繪畫中,麪包經常完整地擺放在餐桌上,那是有原因的:它是富足和尊重的象徵。
麪包:政治與和平
吃飯也具有外交意義。在中世紀,敵對家族之間的和解宴會上,習慣以panis pacis開始用餐,這是一種象徵着祝福的麪包,由各家族的首領掰開並互相傳遞。這是一個無聲但非常有力的姿態,每個人手中都沒有餐刀。
在歐洲王朝的包辦婚姻中,人們會將整個麪包提供給新婚夫婦,然後一起掰開,象徵着分享和共同的開始。這是“至死不渝”的中世紀禮儀,包含更多的質樸,而不是華麗的辭藻。
即使在修道院裡,本篤會的修士們對默默掰麪包的禮儀也有著明確的規定,以表示謙卑和兄弟情誼。每次吃飯時,他都會想起,這個日常舉動本身就包含了整個社羣的理念。
麪包和禮儀:尊重,而不是嚴厲
麪包是每個文化、每個時代、每個社會階層中唯一存在的食物,這並非巧合。你揉捏它、你烹飪它、你分享它。它是物質,也是象徵。從列奧納多達芬奇到蒙塔巴諾,無人能將其切割。刀子——無論多麼鋒利和有標記——仍然是分離的工具,而雙手纔是團結的工具。
達芬奇曾說過:“細節成就完美,而完美不是細節。”你如何對待麪包表明了你距離真正的優雅有多近或多遠。
這也是一個聲學問題
還有一個方面被很多人忽視了:聲音。手工掰開面包皮發出的清脆“裂紋”聲是一首詩,是對手工麪包製作的一點掌聲。另一方面,刀子發出的是那種尖銳的、令人沮喪的嘶嘶聲,讓你想起自動售貨機裡令人難過的零食。這種悲傷不值得放在任何桌子上,更不用說你的桌子上了。並且不要以為這只是唯美主義者的一時興起:即使在《悲慘世界》中,當一切都失去時,雨果也將掰開面包視為尊嚴的最後一舉。
《基督在艾瑪烏斯掰麪包》。皮爾·萊昂·蓋齊 (Pier Leone Ghezzi) 的繪畫(1674-1755)
掰麪包是尊重的表現
餐桌禮儀並不是一套老式的規則,而是對所吃食物和與你一起吃飯的人的尊重準則。用手掰開面包不僅僅是按照禮儀吃麪包的方式:這是有尊嚴地坐下來的最低限度。無論是誰用刀切披薩,都很有可能把橄欖從披薩上去掉。親愛的顧客,這確實是不可原諒的。
最後說明(包括洗手)
因此,如果你想尊重麪包,就用手掰開它。但首先,要把手洗乾淨。因為文明是美好的,歷史是美好的,禮儀是美好的。但在餐桌上,比用刀切面包更糟糕的“罪行”是用不乾淨的手掰麪包。
0則評論